经济文化
2018年,郴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391.9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(下同),比上年增长8.3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02.3亿元,增长3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1076.9亿元,增长7.3%;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.7亿元,增长10.7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482元,增长7.9%。
2018年,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.5:45:46.5,第三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.9个百分点。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.7%、46.1%、和50.2%。
2018年,郴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.8亿元,比上年增长7.1%。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.6亿元,增长2.4%。地方财政收入中,税收收入90.6亿元,增长14.7%;非税收入43.0亿元,下降16.5%。上划中央“两税”46.8亿元,增长15.9%;上划中央所得税19.6亿元,增长16.8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7.3亿元,增长4.9%。
2018年,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9.0%,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66.1%,下降0.9个百分点。
2020年,郴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3.07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3.6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83.72亿元,增长4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967.30亿元,增长3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1252.06亿元,增长3.4%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.3%,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.7%,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.0%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3.8%,二季度增长5.2%,三季度增长5.7%,四季度增长6.4%。
2018年,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.5:45:46.5,第三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.9个百分点。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.7%、46.1%、和50.2%。
2018年,郴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.8亿元,比上年增长7.1%。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.6亿元,增长2.4%。地方财政收入中,税收收入90.6亿元,增长14.7%;非税收入43.0亿元,下降16.5%。上划中央“两税”46.8亿元,增长15.9%;上划中央所得税19.6亿元,增长16.8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7.3亿元,增长4.9%。
2018年,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9.0%,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66.1%,下降0.9个百分点。
2020年,郴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3.07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3.6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83.72亿元,增长4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967.30亿元,增长3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1252.06亿元,增长3.4%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.3%,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.7%,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.0%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3.8%,二季度增长5.2%,三季度增长5.7%,四季度增长6.4%。
历史文化
郴州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,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炎帝神农氏发现“嘉谷”、教民耕种、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神奇地方。耒水、耒山,都因神农及其后裔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。
郴州自古被誉为“九仙二佛之地”,是道教和佛教文化发扬壮大的福地,苏仙、王仙、成仙得道之能事在民间广泛流传,通医道、识百药的苏耽用井水煮桔叶医治瘟疫,跨仙鹤升天,留下“橘井泉香”佳话传遍五湖四海,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史和医药界的象征。
郴州历来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,融合了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。
郴州是湖南的“南大门”,素有“楚粤之孔道”之称。长期发展中,郴州人既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“敢为天下先”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锐气,又继承发展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,成就了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,留下了毛泽东、朱德、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,养育了邓中夏、黄克诚、萧克、邓力群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高级的政治军事人才。
郴州自古被誉为“九仙二佛之地”,是道教和佛教文化发扬壮大的福地,苏仙、王仙、成仙得道之能事在民间广泛流传,通医道、识百药的苏耽用井水煮桔叶医治瘟疫,跨仙鹤升天,留下“橘井泉香”佳话传遍五湖四海,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史和医药界的象征。
郴州历来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,融合了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。
郴州是湖南的“南大门”,素有“楚粤之孔道”之称。长期发展中,郴州人既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“敢为天下先”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锐气,又继承发展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,成就了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,留下了毛泽东、朱德、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,养育了邓中夏、黄克诚、萧克、邓力群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高级的政治军事人才。